現在股市到底有沒有泡沫危機?歷史上曾出現多次金融市場泡沫,例如17世紀荷蘭的鬱金香、18世紀的英國的南海和法國的密西西比事件,20世紀的日本經濟、美國網路、2008年的次貸風暴都歷歷在目,每次泡沫破裂,都造成社會動盪,走避不及的投資者虧損累累,因此,民眾可以說是聞「泡沫」色變。

 

去年以來多國股市指數創下新高紀錄,比特幣等無政府保證的數字貨幣倍數飆升,美國出現特殊目的收購公司(SPAC)的熱潮,這些公司在業務都沒有時就上市集資要收購非上市公司,被併購的公司借殼上市,由於其投資人初始並不知道要收購那些標的物,所以被稱為空白支票公司,類似的投機活動快速發展,確有泡沫的徵兆。

 

然而,今年以來講求企業本質的價值投資表現優異,股神巴菲特旗下的波克夏海瑟威公司漲幅逾11%,是S&P 500指數的兩倍,遠遠超越報酬率接近0的那斯達克指數,一吐去年落後的怨氣。

 

換言之,投資者憂慮資產泡沫化,資金因而湧向低本益比、低股價淨值比、高殖利率概念的價值股,同時間估值過高的成長股展開修正,指數雖然變化不大,內容卻劇烈調整,這樣的行為,降低了泡沫後崩盤的可能性,而資金寬鬆景氣復甦的環境持續,股市長多不變,只是主角換成價值股。

 

另一個值得留意的趨勢是,產業供應鏈出現結構性的變革。

 

2018至2019年,美中兩大強權因貿易爭端與霸主地位產生衝突,被視為是「新冷戰」,1947至1991年曾經發生「舊冷戰」,當年是「西方對峙東歐」,這次有所不同,近年來,全球化促使產品製造與消費市場交錯,國與國關係複雜界線模糊,雙方陣營開始思考,如發生最壞情況,本身的戰略物資是否不虞匱乏?

 

2020年初,突如其來的病毒席捲地球的每個角落;2021年3月,長榮海運貨輪在蘇伊士運河擱淺竟阻斷雙向航道;拜登就任後,阿拉斯加美中會談氣氛僵硬,這一連串事件再度刺激原有的跨國運籌管理做法,供應鏈需要「重組」和「分流」,製造能力要「在地化」,這些調整成為重要課題。

 

因此,可以理解英特爾投資200億美元擴大產能的決定,這是企業甚至於國家級的戰略,其新任執行長特別指出, 最重要科技(半導體)有80%供給量來自亞洲,對全世界而言不是一種令人樂見的情況。市場將之解讀為英特爾要挑戰台積電(2330)和三星,這可能是劃錯重點,更重要的是,這只是剛開始。

 

英特爾透露,打算在另一個歐洲國家再建一家晶圓製造廠;印度也傳出,正計劃對每家在印度設廠的半導體公司,提供超過10億美元的現金獎勵;日本已經爭取台積電設立研發中心,惟因總產能增加,未來產品供過於求將是不可避免的風險。

 

投資策略仍可採取牛市策略,高水位持股,價值股為主要部位,高股息ETF今年報酬已經超過台灣50,是本波特色。

 

再者,如低波股利精選30、優質高息、高息低波等ETF,廣隆、信錦、瑞儀、力成、大聯大、集盛等低檔有限。

 

另外,廠房設備、基礎材料等企業將是擴廠趨勢受惠者,國際大廠如應材、艾司摩爾已率先走強,各國將建立並鞏固能掌控的資源,關鍵機械設備廠商值得長期追蹤。(作者是資深證券分析師;2021-04-04 01:01經濟日報 林成蔭

arrow
arrow

    Kevin_The_Gre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