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氣到底好不好 ? 成長趨緩但逐漸脫離泥沼的跡象浮現,對股市發展的助益也逐漸明顯。

從主要國家經濟動能觀察,美國供應管理協會(ISM)公布的4月製造業指數為52.8,不如3月的55.3和預期的55,仍高於50;歐元區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(PMI)終值為 47.9,連續第三個月低於50;中國官方的4月製造業PMI為50.1,低於上月的50.5和預期的50.5,民間版的財新4月PMI為50.2,應屬微溫。

台灣的數據則讓人眼睛一亮。根據國發會公布,台灣經季節調整後之製造業PMI為51.7,較上個月上揚2.6個百分點,這是自2018年11月以來首次呈現擴張,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(NMI)為55.6,較上個月走高2.3個百分點,也是2018年8月以來最快的擴張速度,如筆者在先前提及,台灣已展開「否極泰來」的走勢。

值得留意的是,根據中經院調查,全體製造業之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已連續二個月呈現擴張,速度為2018年7月以來最快,又以電子暨光學產業較為明顯,只有基礎原物料產業的看法仍保守;非製造業之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亦呈現2018年4月以來好轉,以批發業與住宿餐飲業仍呈現緊縮。

從其他具領先性的經濟數據觀察,台灣經濟研究院公布3月製造業景氣燈號是連續五個月出現藍燈,景氣信號分數跌幅已有限;經濟部統計處公布的3月外銷訂單,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幅達9.0%,透露出第2季外銷產業整體狀況有待加強。

綜合評估,台灣的景氣應是進入低檔區,有復甦的動能但並不強勁,部分產業感覺到「春燕」來臨,有些則仍在調整,但下滑幅度減緩,整體環境類似U型回溫。

資金面仍是適度的寬鬆,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在聯準會利率會議後的談話頗有意思,他指出美國的低通膨只是暫時現象,未來會向聯儲的目標水平回升,雖然澆熄了投資人原先對今年降息的預期,其實並不是壞事,因為這代表經濟發展仍穩健,通膨也未過低或過熱,一切仍在聯準會掌握中。

信心面也漸恢復,美中貿易談判傳出接近達成協議,5月可能會有結果呈現;美股陸續公布第1季財報,大多數公司的收益高於預期,帶動S&P 500、那斯達克等指數創下歷史新高,激勵了全球的金融市場。

投資策略上仍採取偏多操作,以七成以上多單搭配一成之內的避險工具為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置。

電子股在第1季為谷底,第2季仍屬淡季,惟已開始反應第3季甚至於下半年的旺季需求,其中,關鍵零組件如光學鏡片的大立光率先轉強;再者,蘋果公布財報,雖然下滑,但優於市場預期,降價策略逐漸發揮功效,加上非iPhone如iPad、AirPods、Apple Watch等成長顯著,台積電、鴻海等指標股走勢穩健,蘋概股加上5G概念的網通族群,將是科技股的重心。

台灣加權指數在昨(3)日收盤創下今年高點,將伺機挑戰去年的11,270點,多方氣勢漸盛,不過上市櫃合計,仍有466檔個股股價低於淨值,如年興、藍天、慧洋、冠德、長榮、國票金、永豐金、嘉泥、東元等雖然不屬於熱門題材,但體質和經營仍舊穩健,具輪動契機。

運動健康如製鞋、成衣等將提前反應2020年東京奧運商機,再者、汽車零組件、生技醫療、休閒食品等中小型優質企業,在本波段有機會脫穎而出。

(作者是資深證券分析師)

arrow
arrow

    Kevin_The_Gre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