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市場劇烈震盪,原因在於「資金太強、景氣太差」,全球經濟成長趨緩,但是各國政府央行致力寬鬆的貨幣政策去刺激景氣,投資人不敢長抱,又想在投資上有所斬獲,為了進出方便的流動性,因此選擇法人看好的績優藍籌股搶短,如果希望「以小搏大」,這個想法到底對不對?

這個技巧用在現股操作的確可行,但是,如果用在權證必須再加調整。例如,外資法人如果看好台股常是持續買超1~1.5個月,在這段期間對台積電、大立光等大型或高價的高市值股,幾乎是只進不出。今年1月中旬以來外資看好台股,一個半月買超台積電達24萬張即是一例;反之,看壞則是出多進少,去年3~8月外資保守,六個月的時間出脫台積電62萬張,台積電股價因創下112.5元的一年半低價,台積電的權證自然上下波動大,檔數也多,符合以上技巧。但以塑化股為例,台塑股本約636億元,有18檔權證、南亞股本793億元有14檔權證、台化股本586億元卻只有三檔權證。顯示一檔股票股本越大,市值越高,不一定會有券商發行更多的權證。

大型股或高價股不一定有較多的權證可以選擇,如果再把類型、價內外、時間價值、流動性等條件加入篩選時,有時會找不到想要的權證,投資時機可能稍縱即逝。

2016-02-28 00:00:57 經濟日報 林成蔭

 

分享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權證投資 外資動向
    全站熱搜

    Kevin_The_Gre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