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由於和中國大陸在南海衝突,越南爆發20年來最嚴重排華事件,全國63個省份有22個省發生抗議活動,並衍生成暴動。台資企業成為最大受害者,據經濟部統計,此次逾百家遭波及,約1,100間工廠被迫停工,占了在越南台商2,287家幾乎一半,災損金額尚難估計,可能高達百億元。

越南和台灣互簽了40項合作協議,為台灣對外洽簽協定最多的國家,關係不可謂不友好,當地台商人數有4萬人,提供140萬越南民眾就業機會,台灣也是越南第四大投資國,投資超過新台幣8,000億元。

突然發現,情誼可以一夕變臉,簽約只是一張薄紙。

有人說,這是不單純的事件,大陸和越南已經有2,000年的恩怨情仇,台灣只是遭受池魚之殃;越南總理發布確保安寧秩序公告,台灣外交部還設計「我是台灣人,我來自台灣」的越文識別貼紙,提供給台商以保安全。這些措施在如驚弓之鳥的企業心中發揮不了作用,已見傷亡人數傳出的台塑集團,在越南投資約3,450億元,產值高達2.5兆元超越麥寮六輕,即是代表。

台商何去何從?

大陸的土地與人事費用高漲後,如何尋找替代方案成為台資企業最重要的大事。近年來,區域整合已經改變世界經濟板塊,台灣急於加入的跨洲整合組織包括RCEP(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)、TPP(跨太平洋夥伴協定),TPP與RCEP涵蓋成員不盡相同,重疊加入的有七個國家,如新加坡、汶萊、馬來西亞、越南、紐西蘭、澳洲、日本;又由於東協(ASEAN)經濟實力迅速崛起,已成為台灣前三大貿易夥伴,其會員國新加坡、汶萊、馬來西亞、越南重要性提升,而新加坡成本高、汶萊地方小、馬來西亞的產業供應鏈尚未完整,越南自然成為台商首選的生產重鎮,即使在這次動亂後,也不容易另起爐灶,這是台企的痛處。

危機,也是啟示。產業自動化雖非新議題,但需求升溫可以預期,特別是在大陸著力已深的廠商,可能將機器人或工具機升級這個選項排在遷廠之前,今年工具機產業產值原本就可望成長6%,自動化機器人的出貨量可望較原先預估的6%再提高,研華、台達電、盟立等自動化概念族群如遇急挫可以逢低布局。

再者,製造業的思維也將改變。台灣欠缺廣大市場和充沛原物料,發展以代工為主,產品多是中間財(零組件),固然省卻創立品牌和通路的力氣,但無法掌握銷售關鍵,每每陷入薄利多銷、以量取勝的循環,最後只好追求不斷降低成本,附加價值無法提升。

事實上,台灣的製造業附加價值率自2003年的26.69%下滑至2011年的20.23%,已經接近2008年金融海嘯歷史低點的20.21%,所以,台商只好逐「低工資」而居,這也是選擇越南的原因之一。扭轉低附加價值的方式為參與高毛利產業,鴻海第1季毛利率6.04%,中華電信的毛利率36.42%,因此,郭董加入4G戰局,尋求華麗轉身,惟需要時間調整。投資者可以選擇毛利較高的IC設計或軟體業,利基浮現。

資料來源:(經濟日報╱林成蔭)2014/5/17

arrow
arrow

    Kevin_The_Gre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