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上次的操作紀實提醒大家「不管滿不滿意,都該開始確保獲利」,並指出「躺著賺」的階段結束,進入「不好賺」的階段,目前看起來合乎預期,也避開逾千點的跌勢。

 

不過,永遠記住 : 「持股高的時候,做好減碼的準備;持股低的時候,做好加碼的計畫。」

 

這是我投資原則的第六條,原因在於行情總是漲漲跌跌,但都是循環。也就是現在跌,以後會漲,現在漲,以後會跌,因此,一個專業的投資者,會為下一次的波動做好準備。

 

所以,當我現在只有個位數的持股部位,就得做好重新回到股市的準備。

 

問題是 : 何時該回到市場 ? 該買哪些族群 ?

 

如何回答上述的問題,牽涉到每個人的投資邏輯和操作策略,因此,不同人的答案也會不一樣。

 

以我來說,把持股依照持有時間長短分成兩個部分,分別是「長期」和「波段」。

 

「長期」: 就是一般人說的存股,我本身有些個股長期持有,主要特色是配股配息穩定,這個部分除非公司營運或總體環境發生根本上的問題,將嚴重衝擊獲利進而影響股利,不然,不會考慮出脫。

 

「波段」:這個部分又分成兩個區塊,一個是熱門股,隨著盤勢變動和環境變化,會加碼或減碼,另一個部分是個人偏好,多為冷門股,業績不一定突出,但認為有某種爆發力,因而酌量投資。

 

本欄分享的操作策略就是「波段」持股的部分,因此,會有持股高、中、低不同的水位,也會有哪些族群加碼和減碼的分享。

 

回到本文開始的的問題 : 何時該回到市場 ? 該買哪些族群 ?

 

答案是「不知道」,因為我對波段操作部位採取的策略是尋找適合下列條件的標的 :

 

  1. 短期底部成型
  2. 長線多頭走勢
  3. 基期不太低也不太高
  4. 有觸發題材
  5. 以技術面設立停利()點並執行

 

因此,要決定何時回到市場,必須要有適合進場的個股,也就是以個股為主的操作,大盤指數只是輔助參考。

 

例如 : 8月以來的回檔,AI概念股符合1. 短期底部成型、2. 長線多頭走勢,但因本波漲多基期太高不符合第3項條件,因此放棄此一族群;

 

有某家靜電防護IC企業符合條件,雖然我對盤勢看法仍保守,還是酌量買進,一度小賺,可惜的是幾天後迅速跌破停損點,雖然從賺錢報到賠錢,只能怪自己不夠小心,還是忍痛出場。

 

其他族群,有些等適當價位,有些還在找是否有「觸發題材」,尚在等候中。

 

接下來,繼續從軟體上擬訂的各項條件掃描,看有無個股適合進場。

 

至於買進部位的大小,會參考自己設定的大盤指標,目前是「不好賺」的階段,所以只會酌量承接,如果該檔個股開始賺錢,大盤指標又好轉,就會開始加碼。

 

結論 : 如果採取我這樣子的操作策略,就不會煩惱「何時進場」、「指數會跌到哪裡」等問題,

 

因為重點在於~有沒有適合買進的標的,其他都是次要的考量。

 

(以上為個人經驗分享,僅供參考,非為投資建議)

arrow
arrow

    Kevin_The_Gre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