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研判與操作檢討 :

 

台股自兔年開紅盤(130)上衝,收盤在當天最高15,493點,隨後就在高檔震盪,十個交易日(130~210)中,最低在131日觸及15,265點,最高在28日觸及15,631點。

 

兩周的時間,台股指數在這366點鐘波動,其實空間不大,基本上符合我在22日發布的:”操作紀實 ~ 盤勢比預期強,怎麼辦 ? ()”中提及的研究後想法 :

利率在高檔,景氣又下行,估計就算行情真的由空翻多,指數空間也不會太大

 

當時做的操作決策是“ 要避免追高套牢,因此,計畫先將持股加到5成,擇股則挑選產業和趨勢走多,但還沒充分反映的低市值股,也就是中低價或中小型股。”

 

現在(212)回頭檢視,當時提到 : “ 加了中小和中低價的AR、工業電腦、航太、餐飲、生醫、金屬、文創等族群 ,大部分表現的還可以,有幾檔個股還創下新高。

 

要特別分享的是,由於對資金和景氣兩大因素是否好轉沒有太大信心,所以,布局時採取分散的方式,也就是認為有機會的族群或個股會酌量布局,但不會重押哪一檔股票。

 

例如看好生技醫療產業,就在新藥、醫療器材、新醫療技術等都挑選12家投資,但不會特別集中。

 

這樣的操作策略有好處,也有缺點。

 

好處是,當行情發展不如預期,可以迅速減碼或出場,而不會太過侵蝕原有報酬率。

 

資深投資者應該都有一個經驗,股市上漲時,價量齊揚看來沒有流動性問題;一旦反轉時,不但價格跌很快,下方掛的買單也減少,持股出脫一賣跌好幾檔,最後出光時報酬率縮水不少,反而是持股分散減碼很方便。

 

缺點則是,持股沒有集中,有時候買到飆股對提升績效有限,這是很可惜的地方。

 

例如,某檔個股持有20%,如果能漲50%,則是賺了10%,這種股票多個幾檔,資產增加會很快;

 

如果分散持股,每檔只有3%,即使某檔股票短期內飆漲50%,對總資產來說,總共就是賺了1.5%,增加有限。

 

因此,持股要集中或分散,操作時必須取捨,不同人的選擇不一樣。

 

我自己的操作邏輯是「寧可少賺,不可多賠」,所以在對後市信心度不高,但分析又出現買進訊號的矛盾時候,就採取保守的分散持股方式進場,一方面可以避免看錯而沒參與多頭行情,另一方面,也不會因為不認同又不得不買而壓力太大。

arrow
arrow

    Kevin_The_Gre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