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通貨膨脹及其影響成為金融市場熱門議題,到底現階段通膨的威脅有多大,未來發展又是如何,各國央行是否因此而調整貨幣政策,投資人議論紛紛。

美國聯準會(FED)剛公布最新的經濟預測,將2021年預測的 GDP成長率由前期的6.5%上調至7%,失業率預測維持在4.5%不變,但將代表通膨的PCE(個人消費支出)預期從前估的2.4%上調至3.4%,核心PCE預期從2.2% 上調至3%,而可能的升息時刻提前到2023年,看得出物價來勢兇猛,也影響了未來利率的可能動向。

前車之鑑,後事之師。2007年次貸風暴、2008年金融海嘯等衝擊,FED陸續推出降息與QE1、QE2、QT(扭轉操作)、QE3等寬鬆貨幣政策,2013年5月22日,當時的主席柏南克釋出可能縮減購債規模之訊息,居然引發國際資金撤離新興市場的「縮減恐慌」,2014年1月降低購債規模,同年10月QE正式終止。

觀察台股歷史走勢,固然必須謹慎,但也不必過度憂慮。2013年5月到2014年10月該段期間,台股較大回檔是在QE終止前,自2014年7月的9,593點反轉,2014年10月對低點來到8,501點後止穩,該段跌幅11.38%,屬於中段修正,並未出現由牛轉熊的20%以上跌幅,主因是台灣經濟體質較為穩健。

台灣需要留意的是本身通膨的問題,主計處發布的台灣5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年增率2.48%,因去年低基期創下逾8年最大增幅,扣除蔬果和能源的核心CPI為1.58%雖然變化有限,但反映廠商進貨成本的躉售物價指數(WPI),5月份年增率達11.33%,已經是2008年8月以來新高,顯示企業承受壓力不小。

合理推測,如果原物料報價居高不下,下半年終端產品有調漲售價的可能性,消費者將逐漸感受到物價上揚;另外,台灣企業主力業務多為零組件或代工,當原物料價格居高不下,可能面臨毛利縮水的壓力。

操作建議:
 

長線仍是牛市,仍需防短中線的回檔,持股先維持高水位,將月線設為警報區,如站穩則維持原有部位,如跌破無法站回去,代表行情將整理一段時間或繼續向下修正,可先降低持股部位,靜候行情止穩,逢低布局指數型ETF如台灣50或較穩健的高股息、低波動等標的。

美國各大指數中,以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指數最為強勢,標普五百指數次之,道瓊工業指數最為疲軟,台股的高價科技股如信驊、力旺、譜瑞-KY、緯穎、AES-KY等創下高價,透露出中小型股如有業績表現,仍可獲得法人買盤青睞,傳出報價堅挺的被動元件如國巨、禾伸堂,矽晶圓的環球晶、台勝科等亦可追蹤。台股仍以貨櫃輪為主的航運股最為熱絡,光學族群的川湖、晶碩、金可-KY等亦有買盤點火,因短線漲幅大,靜候籌碼沉澱。

arrow
arrow

    Kevin_The_Gre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