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牛年開始,在國際金融市場帶動下,台灣加權指數在2月17日開出大紅盤後,18日衝抵16,517點,19日暫歇,後勢論戰再起。

 

投資決策,會因為個人面對風險的態度而有所差異。例如,風險愛好者為了追求較高報酬而願意承受不確定性;風險厭惡者在交易時,傾向於選擇較保險的投資組合,但是期望報酬也比較低;風險中立者則是不迴避也不追求。

 

因此,長期而言,從績效波動度來說,風險愛好者會比較大,風險厭惡者則比較小,這種遇到變數的態度可視為「個人碰運氣的意願差異」,事實上,同一個時間點,同一項投資工具,不同的人選擇的態度不一樣,無關對錯,這是風險偏好和機率的結果。

 

例如股市自去年11月以來漲多跌少來到高檔,當面臨春節長假,2月5日要封關,不喜歡冒險的人自然逢高減碼,將持股水位下降,以減少可能的衝擊,這樣可以安心過節。

 

至於不怕冒險的人,眼看國際金融市場表現不錯,景氣也好轉,滿懷希望抱著高水位持股過年,這都是當下的選擇。

 

從結果來看,2月17日開盤,台股因反應長假期間國際股市表現,大漲559點、漲幅3.5%,對願意冒著風險抱股過節的投資者來說,得到了報酬,然而如果是去年春節抱股過年,開盤當日大跌696點跌幅達5.7%,心情惡劣可想而知;不願意冒險抱股的投資者,目前陷入追價或繼續觀望的情境,去年就心情輕鬆,這是選擇後合理的結果。

 

常見的問題在於「錯誤的期待」,也就是希望「魚與熊掌,可以兼得」。

 

例如厭惡風險者不願意承擔壓力,卻期待有比較高的報酬,一直在尋找「低風險或無風險,卻有高回收」的方式。

 

這樣的想法遇到詐騙集團最容易上當,也因此,當警方破獲這種詐騙案件,吸金常高達數億、數十億元,比向政府申請牌照的正常資產管理公司募集基金規模還要大。

 

又如風險偏好者為求更高的報酬率,在不確定性高的情況下進場投資,甚至於高槓桿擴張信用,追逐熱門股、強勢股或抄弱勢商品的底部,但當行情一夕反轉或不如預期,沒有風險控制很可能賠光家當,日前美國的GameStop(GME.US)劇震,避險基金一個月虧53%,走避不及的散戶興起訴訟就是例子。

 

因此,正確的觀念是,風險厭惡者須習慣於平穩的波動和回報,如有偶爾產生的高獲利當成是紅利;風險偏好者須了解,自己選擇了高波動,除了期待大漲,也要防範突如其來的大跌吃掉報酬。

 

回到台股,現階段月、季、年線在加權指數下方形成多頭排列,代表去年以來的長多格局並未改變,然而,年線位置在12,500點附近,兩者正乖離幅度是十年未見,要再急攻可能性不高,此刻不宜追價。

 

風險較低的策略是,當行情進入整理或著回檔修正,先以高殖利率如高股息、股利精選、高息低波、優質高息、永續高息等ETF做為基本部位,2月1日的15,089點為初步支撐,再往下,14,000點可防守。

 

其次,棉花價格走高,新纖(1409)、南紡、遠東新等化纖股股價低於淨值,基期也低,值得追蹤,再者,電子族群如瑞儀、大聯大、神基等獲利與股利皆穩定,水泥、塑膠、鋼鐵、橡膠、汽車、觀光、製鞋等績優龍頭股亦可留意。(作者是資深分析師)

arrow
arrow

    Kevin_The_Gre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