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響股市漲跌的原因不勝枚舉,但整體歸納起來可以分成 : 景氣、資金、信心三大種類,這三者如果齊全,漲勢綿延不斷,過去幾年即是如此,如果,只有其中一或兩種成熟,如有資金缺景氣,則行情來的快去得急,或景氣好轉但資金和信心不夠,則漲勢溫吞,需要耐心。

年初以來的股市走高即反映貿易爭端乍見曙光,美國聯準會帶頭高「鴿」連續衝高,資金和信心上揚,不過,當美國三大指數要挑戰歷史高點,台灣加權指數闖入2018年前三季的10,500~11,270點的實質套牢區,漲勢開始鈍化,即是在等待景氣再現。

本波經濟動能在去年開始減緩,何時重回上升軌道眾說紛紜,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指出,全球經濟處境微妙,七成的經濟將在今年放緩,但短期內不會出現衰退,預計2019年下半年和2020年將出現部分成長,換言之,景氣固然疲弱,但應是「軟著陸」,經濟可以避免落入真正的衰退。

4月初公布的美國3月ISM製造業指數為55.3,較前月的54.2回升;日本的3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(PMI)終值為49.2,較2月終值48.9回溫;中國尤為突出,其3月官方製造業PMI為50.5,是2018年10月以來高點,代表民間的財新3月製造業PMI則是50.8,亦較上一次的49.9為高;僅歐元區較為弱勢,3月製造業PMI終值為47.5,是2013年4月以最低。

台灣的3月的製造業PMI為48.8,雖仍低於50的榮枯分界線,但受訪廠商對未來展望指數是去年9月以來首次擴張,大部分業者認為保守觀望氣氛逐漸消失,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(NMI)則來到53.3,負責調查的中經院指出,不排除最壞的情況可能已經過去,果真如此,金融市場後市可期。

特別提醒的是,景氣乍暖還寒,指數空間想像有限,大型股如台積電、台塑集團、中鋼、國泰金、鴻海等龍頭股或大立光等高價股在1月的9,319拉出第一波後,進入震盪輪動模式,資金開始流竄,同樣是牛市,但「主角換人做做看」。

從第1季的報酬率觀察,以大型股為主的元大台灣50 ETF漲幅為4.8%,不如台灣加權指數漲幅為9.3%,而加權指數的表現,則低於元大中型100 ETF漲幅11.6%,櫃買指數漲幅12.9%,可以看出中小型股主導本波攻勢的特色。

例如生技醫療股本多不大,剛脫離浩鼎事件的陰影,即可能吸引買盤歸隊;再者,食品股中的休閒食品類,不受景氣興衰影響,運動休閒風持續在全球發酵,除耐吉以外,專業瑜珈服裝及用品製造商Lululemon也創下歷史新高,其來有自,成衣布料、鞋帽材料等業者均可追蹤。

去年最兇悍的族群是「缺貨概念股」,上市櫃企業2018年總獲利為2.19兆元,較前年稍低,其中除了股王大立光每股純益(EPS)高達181.67元外,被動元件族群的國巨每股獲利高達80.3元、華新科40.75元,矽晶圓的環球晶達31.18元都是搶眼的數字,但產品報價的波動也造就股價急漲急跌。

今年產業環境已然改變,電子元件不再缺貨,法人預估這些族群的年度EPS幾乎都較去年持平或下修,漲勢重演前次盛況不易,倒是智慧手機銷售隻數成長不再,對代工和組裝業者而言將面臨殺價搶單局面,但多鏡頭和全屏趨勢崛起,需求增加可以預期,5G的基礎建設也將啟動,是電子業今年焦點。(作者是資深證券分析師)

arrow
arrow

    Kevin_The_Gre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