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索寓言中知名的故事「狼來了」,相信大家耳熟能詳。故事中放羊的男孩幾次以虛假的警示欺騙村民,當村民跑去幫助卻發現被愚弄後,決定不再理會牧羊童的叫聲,後來當野狼真的出現時,沒有人願意相信這件事去幫助他,於是牧羊童喪失了所有的羊群。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不要撒謊,誠實是一種美德。

自從美國停止量化寬鬆(QE)措施後,升息傳聞不曾停過,也還沒有真正發生過,久而久之,升息像是一隻沒有出現過的狼。然而,和童話故事不同的是,聯邦基金利率不可能持續維持在0%-0.25%的歷史低水準,大家心知肚明,調高利率、收縮資金是遲早的事。

近期,常可以從媒體上見到美國聯準會(Fed)從主席葉倫、副主席費雪到理事們在不同場合的談話,金融市場也據此猜測升息可能性,在就業等經濟數據好轉後官員們鷹派談話出現,全球投資人逐漸罹患恐懼症;最新的期貨顯示,聯準會在12月15-16日的貨幣政策會議升息機率高達七成,股市也面臨龐大賣壓而快速回檔。

掐指一算,從2013年6月美國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宣布QE政策將在年底退場後,「升息」這隻狼已經喊了超過兩年。如今,終於隆重登場,它的破壞力會有多可怕?為什麼還有官員和專家不斷提出警告?事實上,已知的恐懼,總是事前反應,泡沫小先穿透,總比過大才爆破好。

美國知名經濟學者萊茵哈特和羅格夫合著過一本書籍《這次不一樣:800年金融危機史》(This Time Is Different:Eight Centuries of Financial Folly),內容記載800年來66個國家的金融危機歷史資料,這本書被視為是截至目前為止研究金融危機史跨時最長的著作。他們的研究顯示,歷史上各種金融危機,發生的頻率、持續的時間和影響程度都非常相似,原因皆為過度擴增的債務和樂觀情緒。

統計中的各式各樣金融危機包括流動性、惡性通貨膨脹、內外債務,以及資產價格、資本流動、失業和稅收等。在危機發生前,政府、銀行、企業或消費者經常累積過高的債務,借貸熱潮把房價和股價推升到無法長期維持的水準,但是投資大眾認為因為政策更成熟、商品更創新,所以「這次的繁榮不一樣」,結果歷史證明,最後都一樣,過度的樂觀和膨脹的債務,就是危機的濫觴。

所以,短期內無法解決龐大債務問題,如何消弭太樂觀的預期心理,一再提醒升息的可能和風險,讓小泡沫輪流破,使危機不是危機,成為聯準會拆除炸彈引信的首要任務。在此一前提下,即使升息,幅度也不會大,半碼成為共識,速度也不會太快,視經濟狀況而定。換言之,真正升息時,可能利空出盡。

因此,本次下跌,為正常回檔,並非是危機的開始,可以逢低布局。目標可鎖定質優的傳統產業,其中,因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對十三五規劃提出更具體內容,具備環保、大陸基礎建設的族群值得追蹤。另外,汽車零組件將進入年底到年初的旺季,也可以列入參考;電子股如半導體仍在消化庫存,消費電子旺季將過,比重不宜過高。

惟全球債務遽增確為棘手隱憂。根據麥肯錫公司報告指出,全球政府債務的規模較金融危機時期上漲了25%,其中,先進經濟體的債務占經濟成長的比率已經高於2007年時的水準,世界金融穩定性風險升高,且不利於經濟成長,仍宜善設停利損點。(作者是財子學堂副總經理:2015/11/14)

 

 

 
arrow
arrow

    Kevin_The_Gre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