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最新操作 :

 

531日到616日共13個交易日,股市滾量上攻,生成式AI效應持續擴大,相關概念股引領科技股,而科技股帶動著大盤走高。

 

我在上一篇操作紀實(https://reurl.cc/WGGgbD)提到,由於行情轉強,看來是多頭行情發動,已經將持股加碼到8~9成,這13(05/31~06/16)以來就維持這個持股水準,持股調整操作如下 :

 

  • 主要加碼族群包括 : 銀行、電源供應器、生技製藥、光纖通訊零組件、厚膜導體材料、鋰高分子電池、主機板、記憶體、特用化學材料、證券股、遊戲研發、融資服務、食品、博弈機台、快閃記憶體、網通IC、新藥、砷化鎵等族群。

 

  • 減碼的族群包括 : 工業電腦、醫材、行動裝置IC設計、光纖通訊零組件、連接器、電聲元件、醫美、光纖通訊零組件、保健食品、文創展演、網通、烘焙、主機板、銀行、無線通訊、、鋰高分子電池、娛樂等

 

「持股調整」其實不好做,因為資金有限,持股已經滿水位,看到有機會的潛力股還是想多少買一點,資金如何挪出來就要有計畫。

 

漲多的個股有可能會繼續漲,但是,如果不趁高賣,萬一回檔又可能會吃掉已經有的獲利;

 

例如 : 投資組合中有「先進封裝設備」,這波因為搭上生成式AI題材大漲,由於生成式AI將使得 CoWoS這種先進封測技術需求大增,台積電將大舉擴產,持股佔比重也不高,思考後決定續抱。

 

另一種像文創展演和娛樂,近期也是漲不少,考慮到這種題材比較類似「疫後復甦」,除非企業有轉型,否則短期內業績要超越疫情前不是很容易,便陸續減碼。

 

至於跌多的到是沒甚麼爭議,我都是按照已經設定的兩道停損點操作,在跌破第一道停損點出1/3或一半,跌破第二道停損點全出,採取機械式操作。

 

比較煩惱的是小賺小賠,當初買進理由都還存在,股價沒有大漲也沒有大跌,只是沒有成為市場的主流,繼續放著等也沒關係,只是如果有新的看好標的,必須要挪移部位,就要取捨。

 

我大多採取的方式是不管個股名稱,純粹比較,從股價最弱、營收沒有成長、短期內題材不易呈現等角度決定去留。

 

這樣的做法也會產生遺憾,年初看好碳權題材買了紙類股,後來出太早,軍工、儲能都只賺到前面一段。

 

痛定思痛後,決定回頭採用「分散投資」策略,也就是降低每檔個股持股水位,這樣可以多買幾檔個股,「寧可少賺,不可沒賺」。

 

這也是半個月的時間,我加減碼的族群卻不少的原因。

 

(以上為個人經驗分享,僅供參考,非為投資建議)

arrow
arrow

    Kevin_The_Gre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