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初迄今,市場波動加劇,原因來自兩大變數,首先是變種病毒層出不窮,全球經濟復甦過程顛簸不已;再則,通膨居高不下,各國政府提高警戒,美國聯準會(Fed)為首的央行,由鴿轉鷹的速度超乎市場預期,大戶縮手因應。

 

病毒干擾何時結束,難以預測,畢竟人類無法掌控,只能研發疫苗,戴口罩、勤洗手、保持社交距離,以求降低感染、重症和死亡的機率;後者發展是愈趨明顯,尤其是多項資產價格和估值都在歷史高檔,影響頗鉅。

 

 

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。讀書有考古題可以參考,聯準會貨幣政策從開始寬鬆,再走向緊縮,市場如何起伏,也有歷史經驗可以供投資者研究。

 

2007年美國爆出「次貸風暴」,9月聯準會將聯邦資金利率由5.25%下調2碼到4.75%以因應,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引發金融海嘯,此一降息循環持續,同年12月聯邦資金利率區間降到歷史最低的0~0.25%,經濟和金融市場仍然疲弱不振。

 

2009年3月起,聯準會先後推出多道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救市,分別是QE1、QE2、OT(扭轉操作)、QE3,美國的景氣、就業市場和股市也由剝而復,聯準會遂於2014年1月縮減QE購債規模(縮債、Tapering),於該年10月終止QE。

 

2015年12月,在大環境成熟的前提下,聯準會啟動升息循環,2017年10月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(縮表、QT),也就是停止部分證券到期再投資,2018年12月聯邦資金利率升到2.5%後就不動,2019年8月縮表告一段落。

 

縮表和現階段正在進行的縮減購債不同,縮表是縮減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,主要是停止部分證券到期再投資,等於收回資金;縮減購債是每個月QE購債金額減少,但還是放出資金,前者緊縮,後者還是寬鬆。

 

上述期間,聯準會的貨幣措施由寬鬆到緊縮,步驟分別是降息、開始QE、終止QE、升息、縮表,花費約12年,影響了世界各主要國家的金融市場。

 

台灣加權指數在2007年10月見到9,859點後反轉,跌多漲少進入空頭市場,2008年11月重挫到3,955點,此後止跌回升震盪趨堅,2020年1月最高到12,197點。

 

台股在上述攀向高峰期間,曾於2011、2015、2018三年出現33.38%、28.07%、24.05%較大跌幅,按照華爾街定義,跌幅超過兩成已經是由多頭翻成空頭。這其中,2011年的下跌主因是「歐債危機」,2015年則是升息前的恐慌,2018年則是因為美中貿易爭端所致。

 

不過,觀察台股走勢,2017年聯準會透露出要縮表的訊息後,下半年台灣加權指數進入10,000~11,000點的區間盤整約一年,強國貿易戰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。可以推估,雖然央行是在確定未來經濟發展和就業市場無虞,才會推動「升息」和「縮表」等政策,股市還是會歷經資金抽離的賣壓。

 

值得留意的是,雖然目前聯準會才在縮減購債規模階段,然而,根據聯邦資金利率期貨,投資者預期3月升息的機率已經超過六成,雪上加霜的是,去年12月的聯準會貨幣決策會議紀錄顯示,2022年可能開始縮表。

 

上一次聯準會從開始縮債到縮表,花了三年九個月,這一次卻因為嚴重通膨,可能在一年內一起啟動,當年的劇烈波動是否重演,吾人不得而知,因為政經環境、產業景氣循環都不盡相同,惟在不確定性高的時候,做好風險控制,方為贏家之道。(作者是資深證券分析師)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evin_The_Great 的頭像
    Kevin_The_Great

    林成蔭 投資密碼 Kevin's Code

    Kevin_The_Gre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