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股自7月15日見到18,034點高峰後,陷入回檔修正,一個月的時間,接連跌破月線、季線、半年線等多道關卡,走勢疲弱不振,市場矛頭指向通膨脹或變種病毒等可能衝擊景氣。
然而同時間,一向引領全球股市的美國道瓊工業、標普五百、那斯達克,歐洲如德國、法國等地指數,仍是頻創新高或在高檔震盪沒有特殊變化,景氣面影響應有限。
另市場盛傳當沖降稅措施年底到期,業內憂慮後續效應提前拋售持股,不過,16日早上即傳出金管會與財政部有共識,降稅優惠可望持續,但是台股盤中再創低點,顯示此一議題亦非重挫主因。
基本面問題不大,那麼原因出在資金面可能性高。從法人角度來看,外資2020年全年出脫5,395億元,2021年以來(8月13日)減碼5,117億元,兩年加起來賣超逾新台幣1兆元,這是極為驚人的數字,今年只剩4個多月,看來外資今年持續賣超機率大增,果真如此,這將是外資從1997年大幅進軍台股後首度出現的連兩年賣超。
短期內,外資大舉買進台股可能性不大,筆者一再提醒的「全球央行年會」將於8月26日舉行,其次,FED將於9月21~22日召開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(FOMC),近日,諸多聯準會(Fed)官員接連提出鷹派說法,似乎為主席鮑爾提出對縮減QE購債的時程鋪路。
然而,去年台灣加權指數漲幅達22.8%,創2009年以來最大漲幅,今年以來台股漲幅仍有14.43%,這是資金回籠加上本土錢潮流入股市,抵銷了來自外資龐大的賣壓。
海外資金究竟回流多少進入股市這難以統計,檯面上可以參考的項目是,海外資金專法已於周一(8月16日)截止申請,根據統計至8月11日止,申請量達1,528件、金額新台幣3,315億元;其次,歡迎臺商回臺投資行動方案2.0,截至7月2日止,217家廠商通過審查,投資金額逾8,234億元。
以上兩大方案均在2019年陸續上路,上台商企業幹部鮭魚返鄉,這其中非正式申請資金不在少數,運用沒有限制更加靈活,股市活絡,值得留意的是,2020年和2021年落實後,今年下半年高峰已至,恰於此時,17,500點以上頻見6千億巨量收黑,大戶調節身影隱然若現。
操作建議:
行情進入時間和空間的技術面修正,籌碼需要沉澱,持盈保泰是長久生存之道,維持低水位持股,大多數企業的第二季財報公布完畢,法人此時正積極調整今年獲利預估值,可靜候底部浮現。
第三季為傳統旺季,因後續變數仍多,股價反映有待觀察,盤勢築底的訊號首先需不再破底,因此16日的16,773低點是否力守為重點,其次,須突破下壓中的月線,如符合條件可以台灣50、中型100、櫃買50、高股息、ESG、永續等ETF建立部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