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融市場在走高一段時間後出現大幅震盪,多頭行情可否持續,引起投資者爭議,關鍵在於基本面動向是否持續在復甦軌道上。
全球經濟展望應無疑慮,世界銀行、國際貨幣基金都分別上調今年預計的全球經濟成長率,台灣則因疫情關係雖稍有雜音,惟仍在走揚的趨勢上。
國發會公布的5月景氣對策燈號連續第四個月亮出紅燈,綜合判斷分數為41分和上個月持平,只是領先指標不含趨勢指數為102.92,較上月下降0.57%,是連續四個月下滑,意味著未來幾個月景氣降溫的可能性高。
上一次台灣的景氣燈號亮出紅燈是在2010年,當年的12個月有1、2、3、4、7、8月等六個月都出現紅燈,經濟背景是2008年爆發的金融海嘯衝擊到全球,以美國聯準會(Fed)為首的各國央行陸續降息,還祭出貨幣寬鬆措施(QE)加上財政政策推動,景氣由剝而復。
從股市的角度來看,台灣加權指數在2008年11月曾跌到3,955點,此後由熊轉牛震盪趨堅,至2011年2月攻至9,220點才回檔整理,景氣燈號則由2011年2月的黃紅燈到3月轉為綠燈,領先指標則是在2010年12月達到105.98最高後一路降溫。
觀察這段期間的基本面與股市連動可以得知,當景氣擴張,股市反映向上循環而走高,當燈號由過熱的紅燈轉為代表注意的黃紅燈時,股市仍有表現機會,警訊是景氣領先指標由最高峰反轉而下,還必須注意,燈號由黃紅燈進入綠燈,多頭就告一段落。
從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觀察,該指標係每月對受訪企業的採購經理人進行調查,並依調查結果編製成的指數,該指數介於0%~100%之間,若高於50表示製造業或非製造業景氣正處於擴張期,若低於50表示處於緊縮期,PMI指數與經濟成長率調查方式不同,著重在廠商當下的看法,是相對的指數,仍可當成景氣發展趨勢的指標之一。
以較敏感的PMI為例,自創編以來,首先在2014年7月出現58.5的高峰,爾後在2015年4月跌到49.8;2017年2月來到最高63.7,隨後在2018年11月跌到46.7,當時因美中貿易爭端PMI在50上下波動數月之久;本次PMI 在2021年4月達到68.7,為創編以來最高值。
對照台股,加權指數自2011年12月最低6,609點展開多方行情,2015年4月出現10,014高點,同年8月就跌到最低7,203點,接者走高,在2018年1月攻抵11,270點高檔盤旋,在2018年10月單月跌幅10.9%最低9,400點。
可歸納出,當PMI數據接近50時,就提高警覺,而PMI跌破50是多頭盤勢將結束的重要警訊。
如果觀察這兩個總經數據,領先指標、PMI高峰已過且連續走低,然而,燈號仍是紅燈,PMI仍在高檔,景氣動能趨緩但仍在擴張期,因此,推測股市漲多中段修正難免,可是長期多頭仍未結束。
操作上可將持股降到中水位,靜候盤勢整理告一段落,再以台灣50、高股息、ESG、永續等ETF布局;特別提醒的是,美國那斯達克自6月中旬走強,近期頻創新高,台灣的科技股表現平平,電動車、5G等題材的ETF可以追蹤。
大立光(3008)財報與展望不佳,然仍有鏡頭升級等利多,法人看法多空分歧,接下來重點是7月15日的台積電法說;歐、美等先進國家經濟重啟,運動休閒、民生消費等需求強勁,相關供應鏈亦可追蹤。(作者是資深證券分析師;2021-07-11 00:28經濟日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