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,雖然股市變動不大,大環境卻是暗潮洶湧,但不脫「資金太強、景氣太差」的大趨勢。

美國聯準會(Fed)在兩天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(FOMC)會議後,維持利率不變,和市場預期相同,聲明中未提及全球金融與經濟發展可能衝擊美國,緩升息的說法讓游資繼續流竄;不過,日本央行出乎意料維持-0.1%的負利率和80兆日圓貨幣年增幅目標不變,這和大多數分析認為日本央行可能擴大寬鬆措施相違背,日圓因此轉強,日股重挫,台、韓、陸股都掃到颱風尾,後續效應有待觀察。

問題還是在景氣。國發會新公布的3月景氣對策信號,出現連續第十個月藍燈,且綜合判斷分數較上個月還減少1分至15分,景氣領先指標與上月持平,代表景氣止住下滑但尚未回升。回顧1984年景氣燈號修訂以來,最長連續藍燈紀錄是「15藍」,發生在2000年12月至2002年2月的網路泡沫破裂時期,接下來是「連十藍」,是在2011年11月至2012年8月的歐債危機,第三名是「連九藍」,時間是在2008年9月至2009年5月的金融海嘯,由此可知本次景氣低迷的嚴重性!

「蘋果」不甜,可能是元凶之一。從蘋果最新公布財報可以看出,上季iPhone銷量5,120萬支,不如一年前的6,120萬支,其他產品iPad、iMac等營收都較去年同期低,其營收出現13年以來首見衰退,以往成長的大中華市場,這次營收大減26%。傷腦筋的是,蘋果預測本季營收在410億至430億美元,低於市場預估的473億美元,代表第2季繼續淡下去,雖然我們從台灣供應鏈業績已可推估出來這個結果,仍令人感傷,加上紅色供應鏈崛起,蘋概股將籠罩在憂鬱環境。

難得的好消息是,國際貨幣基金(IMF)在最新「世界經濟展望(WEO)」報告中,將今年預估的世界經濟成長率由1月的3.4%下調為3.2%,可是IMF對中國大陸經濟增長預測卻由6.3%上調至6.5%,代表中國經濟谷底可能已過;經濟合作發展組織(OECD)其領先指標顯示,多數先進國家未來數月經濟成長前景包括美國、日本、英國、德國、義大利都放緩,在新興經濟體中,中國大陸和印度倒是朝著穩定成長路途前進,和IMF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,中國大陸如真穩健復甦,台灣或可受惠。

短期仍是觀望為主。一般公司第1季季報將在5月15日公布完畢,由於第1季本為大多數產業淡季,加上新台幣在第1季升值2.38%,上市櫃公司可能發生的業外匯兌損失是投資上的風險,保險股、東陽、南亞科、大立光等財報已陸續可以見到這個問題,幸而幅度不大;5月20日新總統就職,本土大戶投資者應不至於大舉進出,從本波成交量始終未能放出可見一斑。

中期除大陸的景氣外,重要的是5月初將公布的4月採購經理人指數(PMI)是否持續維持50以上的多空分界線以上,由於PMI的調查是和前一個月做比較,台灣不管是製造業或非製造業的PMI自從2月掉入低檔後,3月都有好轉跡象,如果上升能持續,意味這次經濟谷底即將結束,業外的損失和政治等非經濟因素打壓盤勢,反而是長線進場時機;但如果PMI再度回軟,縱使外資點火,也是減碼因應。(作者是財子學堂創辦人)

arrow
arrow

    Kevin_The_Gre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