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558.31億元」和「4兆元」這兩個數字,令台股投資人警惕。

「558.31億元」是台股在25日的成交量;「4兆元」是對岸上證綜合指數在12月9日的成交量。後者是前者的71倍,就算是以今年台股最大量的7月2日的1,537.92億元來估算,上證最大量也是台股最大量的26倍;上海交易所至10月止,上市家數共980家,台灣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家數到11月止為849家,規模差距是有,但沒有像交易量差距如此大。

短期內,台股面臨外資休假和新年長假效應,如果沒有意外,全年的單日最高成交量不會再創高,這和以往比較差異太大。

以金融海嘯之後的2009年為例,當年單日最大量為2,453億元,2010年最高量能2,032億元,2011年還衝到2,027億元。

2012年前財政部長劉憶如提出復徵證所稅的主張,全年最高量是提案前的1,719億元;2013年醞釀稅改,大盤低量盤整;2014年有「財政健全方案」,將股利可扣抵稅額減半,調增富人所得稅率最高達45%,調升銀行及保險業營業稅率至5%等,單日最大量只剩1,537億元。

在網路時代,資金流動便利快速,正逢陸股低基期,祭出滬港通措施後,人民銀行又降息,還傳出變相調降存款準備率,種種利多出籠。此時,台灣推出新稅制迎戰,台股資金動能自然被外界吸引。

觀察近年來各媒體調查,「房價高漲」才是民怨之首,暴利之所在,官員對此問題無有效解決之道。

但新增稅賦制度如二代健保、股利可扣抵稅額減半等,刀刀朝著領取股利為主的投資人下手,這當中或有上市櫃大股東等大戶,但更多是長期持有股票、領取股利取代銀行利息的退休族等升斗小民,面對公平正義的大旗,民眾無感,其來有自。

2015年的投資布局,面對如此環境,可以將資金分開配置:首先,陸股仍在政策的吸金期,15年來陸股有過三波的多頭行情,每次漲幅都超過一倍,這次也有機會。

台灣目前的陸股ETF共有七檔,所連結的標的指數分別是上證50指數、上證180指數、滬深300指數,明年初的題材為「深港通」,加上年中MSCI可能將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,逢低還是可以布局。

成交量低,台股必須著重在選股,中小型或中低價股是王道。之前提過「看下不看上」的下肥上瘦選股法仍然適用。特別是油價走低受惠的航運股大漲後,位居產業鏈下游的汽車零組件、輪胎、成衣等業者,未來毛利可望揚升,可以追蹤。

另外,最近美股中的駭客ETF(美股代號:HACK)搭上北韓和美國的駭客大戰題材,創下自11月12日掛牌交易以來新高,是為新趨勢。

這檔HACK ETF總計投資26家網路安全軟硬體、服務供應商,包括思科、趨勢科技等廠商,極可能是手持式裝置大流行後的受益者。台灣的業者普遍規模較小,集中在資訊服務類別,切合時代潮流,也可以留意後續發展。

特別提醒,台灣的製造業PMI跌破50,11月外銷訂單表現不如預期,應擅設停利損點,保有獲利,控制風險。(作者是財子學堂副總經理)

arrow
arrow

    Kevin_The_Gre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