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資,是一項樂趣,也是一種比賽,要如何穩操勝算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拿手絕活。美國股神巴菲特以其價值投資心法聞名於世;中國財神陶朱公說:「夏置棉襖,冬置舟」,講求賤取如珠玉;日本股票大師是川銀藏以其「烏龜三原則」低檔買進日本水泥和住友金屬而致富。雖然這些前輩的心法各有巧妙,但都透露出一個方向:低檔進場,才能獲利滿倉。

近期,中國大陸新措施「滬港通」吸引資金和目光,據統計,8月台灣對港股複委託成交量達到253億元、年增率64%,創下這項業務史上新高量,代表國人已經開始留意陸港股的崛起,也展開布局。今年前八月,券商複委託投資海外達9,053億元、年增率達31%,因此,可能前三季就可以超過去年的1.05兆元,「台灣錢,果然淹腳目」。

征戰海外,需要克服制度和語言上的障礙,本欄一再強調的低基期應是主因。筆者在7月6日的「中概等三族群,揮動穩盤大旗」中,提出「國際股市震盪,台股也就原地踏步」,而「上證指數約十倍,港股約11倍,比起台灣和美國的18倍,實在是物美價廉,本益比不是萬靈丹,但如果搭配上低基期,在多頭行情容易表現」,如今看來,所言不虛。

面對似乎熟悉但也陌生的陸港股,即使有著低基期的優勢,該如何看待這個投資契機。市場原矚目的A和H股套利價差已經縮小,筆者提供四個切入角度供參考:

●補不足:進行海外投資的重點,就是補足自己投資組合的缺憾。台股的特色在於高科技股占市值比重近60%,台股投資者持有重心都是在科技股。

滬股通的重心在金融、能源、資本貨物、材料、運輸、公用事業等;港股通集中在金融、能源、資本貨物、房地產、電信等,和台股有所差異,所以布局陸港股,可以減少科技產業的波動和循環,讓績效更趨穩健。其中,礦業如江西銅礦、軍工類如中國衛星、運輸如上海機場,甚至酒類像貴州茅台等都是台股欠缺的選項。

●抗衝擊:中國大陸的電子商務發展快過台灣,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成為資本市場盛事,在港掛牌的騰訊已經是諸多中國基金的重點持股;另外,空調巨擘格力電器、甚至於迅速竄起的電子品牌聯想、電子供應鏈歐菲光等,即使不投資,都值得研究其成功原因。

●爭改革:大陸此次改革深度前所未有,在市場制度上,國有企業的制度、股份改革所造成的併購、讓利民間等措施,都是資本市場議題,因此如中國醫藥、中信銀行等先行指標應多觀察。

●搶計畫:大陸的十二五計畫將近尾聲,面臨檢討階段,十三五計畫開始研擬,長程目標將加快力道,如震撼台灣電子業的6,000億基金扶植中國半導體,後續影響,不可輕忽。而聚焦收入目標、人口政策、區域發展、環境保護、市場與政府等領域的產業如環保、醫藥、城鎮化等族群可望大幅成長。

(作者是財子學堂副總經理)

【2014/09/21 經濟日報】http://udn.com/

arrow
arrow

    Kevin_The_Gre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